答:香港身份因教育、税务、出行等多重优势成为热门选择,但申请者在申请准备、政策理解、续签维持等环节,常因信息偏差陷入认知误区,轻则延误申请进度,重则导致身份失效。
一、香港身份申请阶段:别被“想当然”耽误
1.误区1:“名校毕业,高才通稳过”
不少人觉得“QS前100毕业,申请高才通肯定过”,其实不是:
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(B类),得交工作证明、工资流水,且工作要和学历专业搭边(比如学金融的,不能拿行政工作材料);
工作经验不够3年(C类),得补学历认证(光有毕业证不行,要学信网或WES认证),热门专业还得加实习证明。
正确做:按要求交齐“学历+配套材料”,材料要能对应上。
2.误区2:“优才凑够80分就有戏”
优才综合计分制最低80分合格,但不是“够分就录”,而是“择优录取”:
近年获批的人平均120-130分,80-100分的若没亮点(比如行业证书、国际奖项),基本没戏;
同样85分,学IT(香港缺人)+有技术认证的,比做普通行政的容易过。
正确做:80分只是门槛,重点靠“行业紧缺(如金融科技)、专业证书(如CFA)”提竞争力,别只凑分。
3.误区3:“有香港公司雇,专才就过”
以为“找家香港公司签合同,专才就能过”,其实香港入境处要看“这岗位本地没人能做”:
雇主得先在本地招聘(比如JobsDB上招4周),没找到人才能雇你,还要交招聘记录;
像普通行政、基础会计这类本地人够的岗位,再有关系也难批。
正确做:先问雇主“岗位是不是香港紧缺的”,让雇主准备好招聘证明。
二、香港身份续签阶段:别想着“躺平”
4.误区4:“身份到手,续签交材料就行,不用去香港”
这是最危险的误区!续签核心是“常住在香港”,入境处会查:
建议每年在港住满6个月,别连续1年离港超8个月;
还要有在港痕迹(比如香港银行卡流水、租房合同、孩子在港上学证明)。
正确做:续签前1年,多攒在港证据(住宿发票、消费记录),长期离港要交“香港公司外派证明”。
5.误区5:“优才续签不用工作,有钱就行”
觉得“优才没雇主绑定,躺着用存款续签”,其实入境处要看你“给香港做了啥贡献”:
可以在港工作、创业(有流水)、做学术研究,哪怕兼职顾问也行;
要是3年不工作、不创业,只靠存款,续签会被拒,得临时补公益活动、行业协会会员证明才勉强过。
正确做:提前规划“怎么贡献”,哪怕远程给香港公司干活也行。
6.误区6:“主申请人续签过,家人自动过”
主申请人身份续了,配偶和孩子(受养人)不能“自动续”:
得单独交材料:证明和主申请人的关系(结婚证、出生证),还有孩子在港上学证明、配偶在港工作/学习证明;
孩子满18岁,或父母离婚抚养权变了,受养人身份就没了,得自己申请其他身份。
正确做:家人续签和主申请人同步准备材料,关注孩子18岁、家庭变动这些时间点。
7.误区7:“拿到永居,就万事大吉”
香港永居不用续签,但也有坑:
别连续2年不在香港,没合理理由(如外派、看病),可能不让入境,得补证明才能恢复;
孩子不能自动拿永居,18岁以下得单独申请,要交主申请人永居证明、孩子在港居住记录。
正确做:永居后也别断了和香港的联系(比如保留香港银行卡、定期回港),孩子办永居提前准备材料。
三、科学规划,避免“躺平”陷阱
香港身份的申请与续签需遵循“宽进严出”原则,申请人需从一开始即制定长远规划,避免以下行为:
短期投机:获批后立即离港,仅在续签前临时返港;
材料造假:伪造税单、银行流水或雇佣合同;
忽视政策变化:未及时关注入境处对“通常居住”定义的调整。
香港身份的价值在于“长期权益”,而非“短期便利”。只有建立科学认知、规避常见误区,才能真正享受身份带来的优势,实现个人与家庭的长期发展目标。
*内容整合自网络仅供参考,具体以官方政策为准。

©包图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