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:香港优才计划作为香港特区政府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核心政策,自2024年11月1日起实施重大改革,取消沿用多年的综合计分制打分模式,转而采用“12项评核准则+6项资格门槛”的筛选机制。这一调整标志着香港人才引进策略从“广撒网”转向“精准定位”,对申请人的学历、收入、行业适配性等核心指标提出更高要求。
一、香港优才计划政策改革背景:从“数量”到“质量”的转型
2024年11月前,香港优才计划采用综合计分制,申请人需在年龄、学历、工作经验、语言能力等6大维度中累计达到80分即可递交申请。然而,这一模式导致申请人数激增,但获批率不足30%,且部分获批人才与香港产业需求脱节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香港入境处推出新版政策,核心改革包括:
取消打分制,改用评核问卷:申请人需在12项准则中满足至少6项,方可进入审核环节。
聚焦紧缺行业:新增“金融科技”“人工智能”“绿色能源”等60项紧缺专业人才清单,匹配香港“八大中心”建设需求。
强化经济贡献要求:明确年薪100万港币或企业盈利500万港币的硬性门槛,筛选高收入、高净值人群。
二、香港优才计划12项评核准则:六大维度的硬性指标
新版评核准则涵盖年龄、学历、语言能力、工作经验、全年收入、业务所有权六大维度,具体包括:
1.年龄(1项)
标准:申请人提交申请时年龄需在50岁或以下。
2.学历(2项)
标准1:持有合资格大学(205所)的硕士或博士学位。
标准2:硕士/博士学位专业为STEM领域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数学)。
政策逻辑:香港将STEM人才视为创新驱动的核心力量。例如,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可同时满足两项标准,直接获得2分。
3.语言能力(2项)
标准1:具备两种语言的良好书写和口语能力(如中文+英语)。
标准2:具备良好的英文书写及口语能力(雅思7分/托福94分/六级520分以上)。
政策逻辑: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,双语能力是融入本地职场的关键。内地申请人若持有英语六级520分以上证书,可满足标准2。
4.工作经验(4项)
标准1:拥有不少于5年的高级工作经验(学位程度或专家水平)。
标准2:在跨国公司或知名企业(如《财富》世界500强)工作不少于3年。
标准3:在特定领域(金融、科技创新、国际贸易)工作不少于3年。
标准4:拥有不少于2年的国际工作经验(含港澳台)。
5.全年收入(1项)
标准:申请前一年税前收入达100万港币或以上(含工资、股票期权、企业利润分红)。
政策逻辑:高收入人群通常具备更强的经济贡献能力和市场竞争力。例如,腾讯高级工程师年薪120万港币,可直接满足此项标准。
6.业务所有权(2项)
标准1:持有盈利500万港币以上的企业(持股≥50%)。
标准2:申请人现时是否拥有一家上市公司。
三、6项资格门槛:组合策略与风险规避
申请人需在12项准则中满足至少6项,但并非任意组合均可获批。根据入境处审批逻辑,以下组合策略更具优势:
1.“高学历+高收入”组合
示例:年龄45岁(1分)+清华大学硕士(STEM领域,2分)+5年腾讯工作经验(1分)+年薪120万港币(1分)+英语六级520分(1分)+持有盈利600万港币企业(1分)。
优势:覆盖年龄、学历、收入、企业所有权四大核心维度,符合香港对“高知高收入”人才的定位。
2.“名企经验+国际背景”组合
示例:年龄38岁(1分)+复旦大学硕士(1分)+3年高盛(世界500强)工作经验(1分)+3年金融科技领域经验(1分)+2年纽约工作经验(1分)+雅思7.5分(1分)。
优势:突出跨国企业背景和国际化视野,匹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需求。
3.“紧缺行业+技术专长”组合
示例:年龄40岁(1分)+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(STEM领域,2分)+5年人工智能研发经验(1分)+3年香港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经验(1分)+持有3项专利(1分)+英语流利(1分)。
优势:紧扣香港“八大中心”建设方向,技术专长与行业需求高度契合。
4.风险规避:避免“硬伤”组合
雷区1:仅满足年龄、学历、语言等基础项,缺乏收入或企业所有权证明。
雷区2:工作经验集中在行政、销售等本地可替代性强的岗位。
雷区3:材料瑕疵(如学历未认证、收入证明缺失)。
香港优才计划的12项评核准则为人才申请赴港发展提供了新的标准与路径。申请人需全面了解自身情况,精准匹配准则要求,精心准备申请材料,明确赴港发展规划,以提高获批几率
*内容整合自网络仅供参考,具体以官方政策为准。

©包图网